中国企业国际化大多数做得比较一般,不管是IT企业、互联网企业还是金融企业,真正能够称得上是全球化公司的并不多。不过中国不论是移动互联网还是互联网金融水平在世界上都还是领先的,中国互金公司海外扩张的野心一直没有停息过。
蚂蚁金服或收购巴基斯坦Telenor小额信贷银行
蚂蚁金服在海外市场的收购一直在延续。据彭博社今天(9月26日)报道,一位巴基斯坦央行官员透露,支付宝香港控股有限公司正申请开始就收购Telenor Microfinance Bank展开尽职调查。这位不愿透露姓名的官员称,巴基斯坦中央银行正在评估支付宝的申请。
巴基斯坦《论坛快报》也对此进行了报道。报道称,据业内官员透露,阿里巴巴团队过去两个月以来一直与Telenor进行磋商。若交易完成,阿里巴巴可能会收购高达49%的股份。
官网显示,Telenor小额信贷银行成立于2005年,是巴基斯坦第一家小额信贷银行,在巴基斯坦拥有75000个代理商和171个分支机构。Telenor小额信贷银行向社会中较少权益和无银行账户的部门与人群如农民、渔民、商人、青年和妇女等提供小额融资和相关金融服务。2009年,Telenor小额信贷银行推出了巴基斯坦第一个手机银行平台Easypaisa,现在在巴基斯坦拥有最广的覆盖面。据其2016年年报披露,Telenor现有员工3473人,借款客户38万,存款客户850万,Easypaisa账户920万。总资产360亿卢比,净资产46亿卢比,当年税后利润约9亿卢比,ROE为20%。相对于中国互金公司来说,这个规模不算什么。不过在巴基斯坦应该算是比较大规模的公司了。
巴基斯坦总理谢里夫今年5月到访了阿里巴巴总部,巴基斯坦贸易发展署与阿里巴巴集团、蚂蚁金服集团签署合作备忘录。双方同意推动巴基斯坦移动和网上支付等金融服务发展,以及采取云计算服务支持巴中小企业的网上和移动端电商业务。
此次收购,或是合作备忘录之后具体项目的推进。
蚂蚁金服在海外主要是“投资+合作”,投资比重相对较高
蚂蚁金服一直在南亚和东南亚有所布局,此前先后投资了菲律宾数字金融公司Mynt、印度电子支付公司Paytm、泰国支付企业Ascend Money,并在印尼与Emtek集团成立一家合资公司,开发移动支付产品。此次如果收购了Telenor小额信贷银行,则是进一步将触角延伸到巴基斯坦。此前蚂蚁金服的投资多是在支付领域,这次则是既有支付也有小额信贷。
在发达国家,蚂蚁金服也有收购计划,如今年年初蚂蚁金服宣布将收购美国汇款公司速汇金,但受到当地并购审查政策的影响,至今仍未获批。
除了收购,蚂蚁金服在海外的主要拓展思路是合作,与海外商家、银行等机构进行合作来拓展支付宝在海外的使用场景。虎嗅研究总监Eastland的研究显示,蚂蚁金服的国际化在东南亚(或许陆续还会有非洲、拉丁美洲)是填补空白,在欧、美、日则是移风易俗,在东南亚是填补面向大众的金融服务的空白,在欧洲则要与强大传统习惯竞争。因此,在南亚、东南亚等经济欠发达地区,与在欧洲等经济发达地区,策略并不相同。
微信支付海外拓展模式较轻
与蚂蚁金服不同的是,微信支付并没有通过收购来拓展海外,至少没有官方宣布过支付领域的收购。微信支付的海外扩张主要还是延续了在国内的思路,即与商家或合作伙伴建立合作拓展场景、建立开放平台吸引商户接入等形式,扩大微信支付的使用范围。
数据显示,微信和WeChat的合并月活跃用户数达9.38亿,微信支付已登陆超过13个境外国家和地区,在全球有13万家境外商户,支持10个外币直接结算。
微信还将开发平台策略延伸到海外,于今年7月初在日本举办微信支付境外开放大会,上线全新的微信支付境外开放平台,并发布了WE Plan跨境支付产品智慧方案。海外商户可以通过开放平台来接入微信支付。另外微信支付还面向境外商户升级了会员、卡券、公众号等通用产品能力。
总体来说,微信支付在海外的发展采用了比较轻的模式,更多通过合作与开发平台来开展,并没有大规模的并购行为,此外目标市场也主要是国人经常出入的国家和地区。这一点与蚂蚁金服有比较大的不同。境外支付开放平台是其主要特色,为商户提供标准化的解决方案,可以更加低成本地快速扩张使用场景。不过在互联网技术欠发达地区,开放平台推广起来难度会比较大。
其他企业
京东金融
相比之下,京东金融国际化起步较晚。今年7月,京东金融成立海外事业部,计划通过整合京东体系内部国际化资源,将跨境支付、境外移动支付、消费金融等业务落地海外市场。9月15日,京东金融宣布与泰国尚泰集团有限公司成立合资公司,提供金融科技服务与金融产品。据媒体报道,目前京东金融已经在泰国成立了本地团队,负责运营职能,预计最早在2017年第四季度对合资公司的平台进行测试,在2018年初正式启动,前提是获得相关经营许可。在与尚泰集团的合作中,京东金融首先落地海外的核心业务就是支付。
虽然刚刚开展国际化进程,不过从思路看,京东金融与微信支付海外的路径大致相同,选择中国客流量较大的区域,通过与当地企业进行合作,逐步落地相关业务。
陆金所
陆金所也在今年7月开启了国际化进程,其国际业务平台陆国际金融资产交易所(新加坡)有限公司获得了新加坡金融管理局原则性批准“资本市场服务牌照(Capital Market Securities License,简称CMS)”,正式在新加坡开业,并将在2017年第三季度上线,将为拥有海外银行账户/资产的投资者提供证券交易、资管服务及托管服务在内的财富管理服务。
资料称,陆国际运用人脸识别技术开户,投资操作可以在线上完成,并会有多种语言版本。陆国际呈现给投资者的产品将由持有正规金融牌照的区域及全球产品提供方提供。
由此可以预计,陆国际的用户可能仍会以国内用户为主,为国内用户提供经过挑选的海外资产。
京东金融与陆金所都将东南亚作为海外拓展的首站,开展的业务也与主业高度相关,即京东的支付、消费金融,陆金所的财富管理。二者开展国际化业务时间都不长,初期针对的客户预计会以国内用户为主。
创业公司
除了这几家大公司,国内一些互金领域创业公司也在拓展海外市场。据清流消费金融报道,现金贷领域第一梯队的公司中,十家里已经有四家将目光转向东南亚。今年5月初已经有一家平台在印尼上线了产品。东南亚与国内一样,人口众多,经济欠发达,存在着大量未被金融机构服务的用户群体,对于互金而言意味着大量机会。不过当地的法律体系与监管政策,以及社会文化因素都是互金企业在当地发展中的难题。
总体来说,国内互金企业的国际化正在较快地推进,争相落地自己的优势业务,选择的区域也主要是国人经常出入的国家或地区,以及一带一路沿线,但国际化进程仍处在初级阶段,表现为:在国外影响力有限,目前主推的服务基本也以支付为主,且大部分服务是针对国人在海外的消费场景。而真正的国际化必然是在国外落地业务,构建成熟的模式,在当地提供服务、获取收入、赚取利润。国内互金企业距离程度较高的国际化还有距离。
当然,就全球范围来说,也并没有几家称得上国际化程度高的互金公司。对于国内企业而言机会还是相当大的。国内互金企业通过收购或合作的方式拓展海外市场,属于比较务实的手段。也许有一天中国可以诞生真正意义上的全球化互金巨头。中国互金行业目前的优势领域集中在移动支付、基于大数据的消费信贷等方面,预计这也会成为在海外落地的主要业务。